Posted in

裂葉福祿桐:品種分類、形態特徵、生長習性與養護技術全攻略

發佈時間: 更新時間:
裂葉福祿桐

說真的,我家陽臺不算大,但硬是被我塞滿了各種綠色小夥伴。從多肉到觀葉,開花的、不開花的,只要葉子長得特別,我就忍不住想帶回家。幾年前,第一次在花市角落看到那盆姿態特別優雅、葉子裂得像細緻蕾絲的植物,我就被迷住了,花販告訴我它叫「裂葉福祿桐」。當下心裡就想:這名字也太吉祥了吧,「福祿」雙全耶!雖然後來知道它跟真正的「福祿桐」(圓葉福祿桐)是親戚,但裂葉福祿桐那種獨特的氣質,真的更對我的胃口。

自從把它帶回家,這幾年摸爬滾打下來,也累積了不少經驗,當然也包括一些失敗的教訓(比如去年夏天太忙,差點把它渴死...)。今天就來和大家好好聊聊這位我家陽臺的「常駐優雅擔當」—— 裂葉福祿桐 (學名 Polyscias fruticosa 'Elegans' 或 'Filigree',臺灣花市通常就叫裂葉福祿桐啦)。

它不只是福祿桐:聊聊品種分類

你可能聽過圓葉福祿桐(南洋參)、羽葉福祿桐,甚至皺葉、鑲邊的品種。裂葉福祿桐 在這個大家族裡,絕對是辨識度最高的一位。它有個很貼切的英文俗名叫 Ming Aralia,或者 Lace Aralia,直接點出它精緻如蕾絲的葉片特徵。

嚴格來說,我們在臺灣花市買到的裂葉福祿桐,通常指的是 Polyscias fruticosa 這個種底下的一個非常受歡迎的園藝品種,特徵就是那極度深裂、細碎的葉片。有時候也會看到標示為 Polyscias filicifolia,這名字更強調它葉形像蕨類 (filic- 就是蕨的意思)。不管學名怎麼標,認那個「裂」字和細碎的葉就對了!

它在這個屬裡的地位很特別,不像圓葉福祿桐那麼常見(價格也相對親民一點點),但那份精緻感是無可替代的。有時候逛花市,看到一些標著「進口福祿桐」的,葉子可能更大片或形態略有不同,但純正的裂葉福祿桐,那種細緻度,老手一眼就能認出來。這幾年好像也出現一些葉色帶點斑紋的變異個體,但純綠色的經典款還是我的最愛,耐看!

一眼難忘的姿態:細說形態特徵

裂葉福祿桐 最吸引人的地方,毫無疑問就是它的葉子。來,想像一下:

  • 葉片: 這絕對是主角!它的葉子是「多回羽狀複葉」,聽起來很專業?簡單講,就是一根葉柄上,會分出好多好多的小分枝(羽片),然後每個小分枝上,又密密麻麻地長滿了更細小、深裂的葉片(小葉片)。這些小葉片的邊緣是深刻裂開的,裂得超級細碎,像被精巧地剪裁過,質感薄而略帶革質,邊緣有細微的鋸齒。整個葉片組合起來,遠看就像一團輕盈、蓬鬆的綠色雲霧,或者非常精緻的蕾絲花邊。新長出來的嫩葉通常是明亮的黃綠色,慢慢轉成穩重的深綠,層次感很美。說它是「會跳舞的綠影」真不誇張,微風吹過,那些細碎的葉片輕輕擺動的樣子,超療癒!
  • 枝幹: 它的莖幹很有個性。幼株時比較細嫩柔軟,顏色是淺褐色或帶點灰綠。隨著年紀增長,莖幹會越來越木質化,顏色也變深,成為深褐色。最特別的是,它的莖幹表面通常不太平滑,會有不規則的瘤狀凸起或環狀紋路,充滿古樸蒼勁的韻味。這種粗獷的枝幹配上極度細膩的葉片,那種對比強烈的美感,是它盆栽觀賞價值高的關鍵。這也是為什麼它很適合塑造成姿態優雅的盆景。
  • 植株形態: 在原生地或條件極佳時,它可以長成小喬木!但在我們一般家庭盆栽種植下,受限於盆器和修剪,通常維持在灌木狀,高度從幾十公分到一兩公尺都可以控制。它的分枝性不錯,但不會長得亂七八糟,整體姿態是比較直立、略帶傘狀的,給人一種優雅穩重的感覺。
  • 花果: 嗯... 這個嘛,作為一個養了它好幾年的愛好者,我得老實說,在家庭盆栽環境裡,幾乎沒看過它開花結果啦!據說在原產地會開小小的花,結小漿果,但這實在不是我們種它的重點,可以忽略不計。它的美,百分九十都在葉和姿態!

摸透它的性子:關鍵生長習性

想把裂葉福祿桐養得健康漂亮,不枯葉、不爛根,就得先了解它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根據我這幾年(包含失敗經驗)的總結:

  • 溫度: 它是熱帶植物出身,超怕冷的!最舒服的溫度大約在 20°C 到 30°C 之間。重點來了!冬天絕對是它的挑戰期。 溫度低於 15°C,它就開始懶洋洋不愛動;要是降到 10°C 以下甚至更低,那就危險了,葉子會嘩啦啦地掉給你看,枝條也可能受損凍傷(別問我怎麼知道的,說多了都是淚)。所以,臺灣北部或山區的冬天,一定要把它移到室內溫暖避風處保暖,遠離冰冷的窗邊或風口!夏天高溫還好,只要注意別讓陽光直曬烤焦它就行。
  • 光照: 它喜歡明亮的散射光!對,「明亮」、「散射」這兩個詞都很重要。什麼意思?
    • 明亮: 不能太暗。放在光線不足的陰暗角落,它會長得又細又長(徒長),葉片間距拉大,顏色變淡,失去那種緊湊飽滿的美感,而且新葉會變小、變少,抵抗力也會變差。
    • 散射: 不能太強烈。強烈的直射陽光,特別是夏天中午那種毒辣的太陽,會毫不留情地把它精緻的葉片曬傷,出現難看的焦褐色斑點甚至整片枯掉。
    • 理想位置: 靠東邊或靠北邊(避免西曬)的窗戶邊、陽臺有遮蔭處(比如其他高大植物底下)、或者室內光線非常明亮的客廳位置(離窗戶不遠但陽光不會直射進來的地方)。觀察葉子顏色是很好的指標:健康狀態下應該是鮮綠或深綠,如果變黃變淡,可能是光不夠;如果出現曬斑,就是光太強了!
裂葉福祿桐光照需求速查表
光照條件 植株表現 是否合適
明亮散射光 (東/北窗邊) 葉色翠綠,生長緊湊勻稱,新葉萌發多 ✅ 最佳
柔和直射光 (清晨/黃昏) 生長良好,需觀察有無曬傷跡象 ⚠️ 尚可 (小心觀察)
強烈直射光 (夏日正午) 葉片焦黃、曬斑,嚴重時枯死 ❌ 避免
室內明亮處 (無直射光) 可能徒長,葉色較淡,生長緩慢 ⚠️ 尚可 (需加強通風)
陰暗環境 嚴重徒長,葉片稀疏變小,易落葉 ❌ 不適合
  • 水分: 澆水絕對是養好裂葉福祿桐的關鍵,也是新手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它喜歡「濕潤」,但超級超級怕「積水爛根」!這有點矛盾?其實掌握好「乾濕迴圈」的原則就好。
  •  
    • 怎麼澆? 我的經驗是:「見乾見濕」。簡單說,就是等盆土表面摸起來乾乾的(大約手指插入土中第一個指節深處也感覺稍微乾了),然後就一次澆透,直到多餘的水從盆底流出來。切記!澆水要澆透,不要只澆一點點表面濕,那樣根吸不到水。
    • 怎麼判斷乾了? 除了用手摸,掂掂盆子的重量也是好方法。澆透水後的盆子比較重,等感覺明顯變輕了,就差不多該澆了。別死守「幾天澆一次」的規則,天氣、季節、盆器大小、擺放位置都會影響乾燥速度。
    • 濕度: 它喜歡比較高的空氣濕度(畢竟是熱帶植物)。臺灣夏天通常濕度夠,但冬天開暖氣或北部陰雨濕冷時,室內可能偏乾。乾燥環境容易讓葉尖焦枯。怎麼辦?可以在它旁邊放一小盆水,或者偶爾(特別是天氣乾燥時)用細霧噴霧器噴噴葉片周圍(注意是噴空氣增加濕度,不是噴到葉子濕漉漉的持續很久,尤其晚上,容易生病)。我試過把它和其他喜歡濕度的植物放一起,形成一個微型濕潤區,效果也不錯。
  • 土壤(介質): 排水透氣是第一要求!因為它太怕爛根了。普通的園藝培養土通常太保水,不適合它。我們需要改良一下:
    • 基本配方: 可以用優質的室內植物培養土 作為基礎(大約佔 50-60%),然後混合大量的排水材料,像是:
      • 珍珠石: 輕,增加孔隙。
      • 粗椰殼塊/蛇木屑: 透氣保濕平衡。
      • 小顆粒的樹皮/蘭石: 增加排水和透氣性。
      • 少量蛭石: 保持一點點濕氣和養分。
    • 比例參考: 我自己常用的懶人配方是:培養土 6 份 + 珍珠石 3 份 + 粗椰殼塊或小樹皮 1 份。總之,目標是讓水澆下去,能快速滲透,不會積在土表很久,盆底流出的水是清澈的(證明多餘的水排走了)。花盆底部一定要有排水孔!無孔的漂亮盆器只能當套盆用。
  • 通風: 這個容易被忽略,但很重要!良好的空氣流通,能幫助盆土乾濕迴圈,減少病蟲害(特別是討厭的粉介殼蟲和葉斑病)發生的機會。不要把它塞在密不通風的角落。我的經驗是,通風好的地方,即使光線稍弱一點點,它也長得比不通風但光線好的地方強壯(當然光線還是要達標啦)。

動手照顧它:實用栽培技術指南

瞭解了它的習性,接下來就是怎麼實際操作了。養裂葉福祿桐,說難不難,說簡單也需要一點細心和耐心。

  • 換盆:
    • 時機: 通常在春天,氣溫回暖穩定了(大概 3-5 月),看到根系從盆底長出來,或者盆土乾得特別快、澆水沒兩天就乾了,就該換了。冬天盡量別換盆。
    • 盆器選擇: 比原盆大 1-2 號 就足夠了!千萬別貪大。盆太大,土壤太多,乾得慢,反而容易積水爛根。材質選透氣的陶盆或塑膠盆(有孔)都可以。那種沒孔的瓷盆只能當套盆。
    • 步驟:
      1. 準備好排水良好的新介質(前面講過的配方)。
      2. 輕輕把植株從舊盆取出,小心別弄斷太多根(裂葉福祿桐的根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強健)。
      3. 稍微理一下根,如果看到黑黑爛爛的根,用乾淨剪刀剪掉。
      4. 新盆底先鋪一層陶粒或大顆粒石頭當排水層(約 2-3 公分厚)。
      5. 放入一點新土,把植株居中放好,調整高度(土面高度最好和原來差不多)。
      6. 周圍填滿新土,一邊填一邊輕輕壓實,確保沒有大空隙。
      7. 澆透「定根水」,放到通風、沒有直射光的地方緩苗 1-2 週(這期間保持盆土微濕就好,別急著施肥)。
  • 澆水: 前面習性講過原則了,這裡補充細節:
  •  
    • 水質: 如果能用雨水最好(空氣汙染嚴重地區就算了)。自來水最好先靜置 1-2 天 讓氯氣揮發掉再用。它不像某些超級敏感的植物(比如捕蠅草),但水質太硬或氯太多,長期下來葉尖還是容易焦。
    • 季節變化: 春夏生長季,溫度高,蒸發快,澆水頻率自然高(但還是要遵守「見乾見濕」)。秋冬尤其是冬季,溫度低,生長慢甚至停滯,蒸發少,澆水頻率要大大降低!寧可稍微乾一點,也別手賤拼命澆。冬天澆水最好選天氣晴朗、比較溫暖的中午前後。
  • 施肥: 它是觀葉植物,施肥是為了促進生長,讓葉色更漂亮。
    • 型別: 用均衡的觀葉植物液態肥緩效性顆粒肥比較方便安全。液態肥見效快,但濃度一定要稀釋!通常建議濃度是包裝說明的一半或更稀一點點(畢竟它的葉子精緻)。緩效肥(如魔肥、好康多)幾個月撒一次在土表就好,省事。
    • 時機頻率: 只在生長季施肥(大約春末到初秋)!冬天絕對不要施!頻率:液態肥約 2-4 週一次(按稀釋比例),緩效肥按產品說明(通常 2-3 個月一次)。寧願薄肥勤施,也別一次下重手。施肥前確保盆土是濕潤的,避免燒根。
    • 重點: 施肥不是萬靈丹!如果植株狀況不好(比如剛換盆、生病、冬天休眠),千萬別施肥,那是雪上加霜。
  • 修剪塑形: 裂葉福祿桐其實很耐修剪,這也是它能成為優質盆景材料的原因。
  •  
    • 目的:
      • 控制大小: 陽臺空間有限,長太高太大時就該剪了。
      • 維持株型: 剪掉過於突出、破壞整體形狀的枝條。
      • 促進分枝: 打頂(剪掉頂芽)能讓它從側邊長出更多新枝,使株型更豐滿。如果你喜歡它高挑一點,就不需要常常打頂。
      • 去除枯枝病葉: 隨時看到隨時剪掉,保持美觀和健康。
    • 方法:
      • 用乾淨鋒利的剪刀(最好用酒精擦一下消毒)。
      • 在你想讓它分枝的節點上方一點點剪斷。
      • 剪下來的健康枝條別丟!可以用來扦插繁殖(下面講)。
    • 時機: 最好在生長旺盛期(春夏)進行修剪。冬天別亂剪。
  • 繁殖: 想多擁有一盆裂葉福祿桐?或者送給愛植物的朋友?扦插是最可行的方法。
    • 插穗選擇: 剪取健壯、半木質化(不要太嫩也不要太老)的枝條,長度約 10-15 公分,保留頂端 2-3 片葉子(太大的葉子可以剪掉一半減少水分蒸散),下部葉片去掉。切口最好靠近節點。
    • 介質: 一定要用乾淨、排水好的介質!純蛭石、純珍珠石、或者混合好的扦插用土(很疏鬆那種)都可以。普通泥土不適合。
    • 步驟:
      1. 把插穗下端插入介質中(深約 3-5 公分)。
      2. 壓實介質,澆透水(或用底部吸水法讓介質濕潤)。
      3. 放到溫暖(20-25°C)、明亮散射光、高濕度的環境。可以用透明塑膠袋罩起來保濕(袋上戳幾個洞透氣),或者放在有蓋的透明保鮮盒內(類似迷你溫室)。
      4. 保持介質微濕(但別積水),耐心等待。裂葉福祿桐生根速度不算快,可能需要 1-2 個月甚至更久。看到有新芽長出來,通常就表示生根了。
      5. 生根穩定後(輕輕拉扯有阻力),就可以移栽到小盆裡正常照顧了。
裂葉福祿桐年度養護重點備忘錄
季節 澆水 光照 施肥 溫度 其他重點

(3-5月)
頻率增加
見乾見濕
明亮散射光
可逐漸接受柔和晨光
生長恢復後
開始薄肥
(2-4週一次)
注意保暖
避開寒流
換盆最佳季節
開始修剪塑形

(6-8月)
需求最高
注意勿缺水
也嚴防積水
明亮散射光
嚴防西曬烈日!
生長旺季
規律施肥
(按說明稀釋)
注意通風
避開高溫悶熱
注意病蟲害
可噴霧增濕
扦插好時機

(9-11月)
頻率漸減
保持微濕
明亮散射光
增加光照時數
逐漸減少
晚秋停止
注意溫差
準備入室
停止重度修剪
準備過冬

(12-2月)
頻率最低
寧乾勿濕!
盆土乾透再澆
室內最明亮處
補光燈輔助尤佳
完全停止! 保暖第一!
>15°C為宜
遠離冷風口
勿換盆修剪
注意空氣濕度

小心!常見的敵人:病害與蟲害管理

再怎麼用心照顧,植物難免會生病或長蟲。裂葉福祿桐算是相對強健的,但還是有幾個常見問題要特別留意:

  1. 爛根: 這是最大的殺手!原因只有一個:澆水過多 + 排水不良
    • 症狀: 植株突然或逐漸萎靡不振,葉片無光澤、下垂,然後大量掉落(特別是從底部開始掉),枝條發軟。挖開盆土檢查根系,會發現原本應該是白色或淺褐色的根變成黑色、褐色,一捏就爛,有臭味。
    • 預防: 嚴格遵守「見乾見濕」澆水原則!確保介質和盆器排水極佳!冬天更要控水!
    • 處理: 發現初期(葉子剛開始垂、掉幾片),還有救。立即停止澆水! 把植株移到通風處,甚至可以小心脫盆,把濕漉漉的土團稍微弄散一點(別傷根太多)讓它透氣乾燥。情況嚴重(大規模落葉、莖軟爛)就只能挖出來,把所有爛根徹底剪除乾淨(剪刀消毒),用新介質重新種植(像對待插穗一樣),罩袋保濕,聽天由命... 爛根救回來的機率不大,所以預防最重要!
  2. 葉斑病/炭疽病: 這類真菌性病害在通風不良、濕度過高(特別是葉片長期積水)時容易發生。
    • 症狀: 葉片上出現不規則的褐色、黑色或灰褐色斑點或斑塊,有時會有輪紋。病斑可能逐漸擴大,導致整個葉片枯萎掉落。
    • 預防: 保持良好通風!澆水時盡量避免弄濕葉片(尤其晚上)。及時清理掉落的病葉。
    • 處理: 輕微時,立即剪除所有帶病斑的葉片(連帶葉柄),銷毀。加強通風,降低環境濕度。嚴重時,可能需要噴灑殺菌劑(如大生粉、億力等,稀釋比例要嚴格按說明,並在通風處操作)。效果不一定好,預防勝於治療。
  3. 粉介殼蟲: 這是我覺得最討厭、最常出現在裂葉福祿桐上的蟲害!尤其喜歡藏在葉柄基部、葉背、枝條交疊處這些蔭蔽的地方。
  4.  
    • 症狀: 看到白色、棉花狀或蠟質的小蟲吸附在植株上。它們會吸食汁液,導致植株生長不良,葉片發黃掉落,還會分泌黏黏的「蜜露」,容易誘發更麻煩的「煤煙病」(葉片變黑)。仔細看,莖葉上可能也會有黏膩感。
    • 預防: 定期檢查!特別是新買回來的植物或夏天放在通風稍差的地方時。保持環境通風良好。
    • 處理:
      • 少量時: 用棉花棒或小毛筆沾 75% 藥用酒精(或稀釋的洗碗精水),直接塗抹或輕輕刮除蟲體。效果不錯,但要仔細,容易復發,需持續追蹤檢查。
      • 量大時: 可能需要使用系統性殺蟲劑(如益達胺、賽洛寧類的產品)。噴藥務必仔細,噴到蟲體附著的地方,並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注意安全。噴藥後一段時間再觀察效果。
      • 物理清除: 可以用強水流沖洗(但要注意別沖壞葉子和盆土),也是一種方法。
  5. 紅蜘蛛: 乾燥、悶熱不通風的環境特別容易滋生。
    • 症狀: 葉片背面出現非常細小的紅色或黃白色小點(蟲體),以及細密的蜘蛛網狀絲。葉片正面會出現密集的黃白色小點(失綠),嚴重時葉片乾枯、掉落。通常從下部老葉開始。
    • 預防: 保持適當濕度(紅蜘蛛怕濕)。加強通風!定期用水噴灑葉片背面(注意通風,別造成積水)。
    • 處理:
      • 初期發現,用強水流反覆沖洗葉片背面(特別是蟲多的部位),連續幾天。
      • 嚴重時,需使用殺蟎劑(如芬普尼、畢達本等,注意不是殺蟲劑!)。噴藥要仔細噴到葉背,且需多次噴灑(蟎類繁殖快、卵難殺死)。
  6. 黃葉落葉: 這是個綜合症狀,很多原因都會導致:
  7.  
    • 過度澆水爛根(最常見)
    • 過度乾旱缺水
    • 長期光照不足
    • 溫度過低(冬天凍傷)
    • 空氣過於乾燥(葉尖焦枯連帶黃)
    • 肥傷
    • 病蟲害影響
    • 環境劇烈變動(剛買回家、剛換盆)
    • 自然老化(老葉正常代謝脫落,通常發生在底部,數量少,慢慢變黃)
    • 要判斷原因: 回想最近的養護操作,觀察黃葉的位置(新葉?老葉?)、黃化的模式(整片均勻黃?葉緣葉尖黃?有斑點?)、盆土濕度、環境溫度光照等。對症下藥才能解決。
裂葉福祿桐疑難雜症對照表 (黃葉/落葉篇)
黃葉/落葉現象 最可能原因 其他可能原因 建議處理
大量落葉 + 枝條軟
盆土濕黏
過度澆水/爛根 凍傷 立即停水、通風、檢查根系
嚴重需剪爛根重種
葉片下垂變軟
盆土乾硬/輕
過度乾旱 爛根後期(土濕但根無法吸水) 澆透水(浸盆法),移至陰涼處恢復
新葉變小變淡
枝條細長節間距大
光照不足 缺肥(較少見) 移至光線更明亮處
勿一次暴曬
葉片出現焦褐色斑塊
尤其向光面
強光曬傷 肥傷灼傷 移至無直射光處
剪除嚴重曬傷葉
葉尖/葉緣焦枯變褐
逐漸向內擴充套件
空氣過於乾燥 澆水不足/水質不佳
肥傷(邊緣焦枯)
增加環境濕度(噴霧/水盤)
檢查澆水頻率與水質
冬季突然大量落葉
尤其遇寒流
溫度過低(凍傷) 冬季澆水過多爛根 立即移至溫暖處(>15°C)
控水保命,勿施肥
春季再觀察
葉片出現斑點/煤汙
可能伴隨黏膩感
病害(葉斑/炭疽)
或蟲害(介殼蟲引發)
剪除病葉
改善通風
對症下藥(殺菌/殺蟲)
底部老葉少量均勻變黃掉落
植株頂端生長良好
自然老化代謝 正常現象! 無需特別處理
清理落葉即可

看著窗邊那棵陪我度過好幾個春夏秋冬的裂葉福祿桐,從當初小小一盆到現在姿態越來越有韻味,雖然過程中也讓它經歷過幾次險境(冬天忘了移進來掉光葉子那次真的嚇死我),但每次看到它在合適的環境下,長出嫩綠的新葉,舒展著那無比精緻的裂葉,心裡就有一種滿足感。它不像開花植物那樣熱鬧搶眼,但那份沉靜典雅的氣質,還有照顧它時需要的那份細緻用心,正是園藝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裂葉福祿桐,絕對值得你給它一個位置,細細品味那份來自熱帶雨林的精緻綠意。養它,真的讓我體會到什麼叫「慢養」出好風景。

Q&A: 關於裂葉福祿桐的常見疑問
Q1: 為什麼我的裂葉福祿桐一直掉葉子?掉到我心慌!

A: 掉葉真的是最常見也最讓人緊張的問題!原因非常多,請立刻檢查這幾點:(1)盆土是不是太濕?(手指插下去濕黏嗎?) 過濕爛根是最大殺手。(2)冬天有沒有保暖?低於15°C很容易凍掉葉。(3)最近有沒有換位置?環境劇變也會掉葉。(4)是不是放在密不透風的角落?空氣不流通也容易出問題。(5)仔細看葉背和莖有沒有蟲(特別是白色棉絮狀的粉介殼蟲)?對照上面表格找線索吧!

Q2: 裂葉福祿桐可以養在只有燈光的辦公室或房間嗎?

A: 嗯... 坦白說,不太建議。它雖然耐陰,但那是相對於直射光來說。長期養在只有人工燈光、缺乏自然散射光的環境裡,它會「苟活」但長不好:葉片變小、變疏鬆、顏色變淡、枝條徒長細弱,抵抗力也會變差,容易生病蟲害。如果非得放室內無窗處,請務必提供非常強力的植物生長燈(不是普通日光燈),並且每天開燈超過12小時,可能勉強維持。但真心建議,想欣賞它最美的姿態,還是讓它靠近窗邊吧(避開西曬)!

Q3: 剛買回來的裂葉福祿桐需要馬上換盆嗎?

A: 除非你發現盆子太小根都爆出來了,或者介質看起來非常糟糕(比如全是黏土),否則強烈建議不要立刻換盆! 剛換環境對植物來說壓力已經很大(運輸、光線溫度濕度全變了),再折騰它的根,很容易掉葉甚至掛掉。最好先讓它在你家適應 2-4 週,放在通風明亮處,正常澆水觀察,等它適應了、開始長新葉了(表示穩定下來),再考慮換盆。換盆也最好選在生長季(春天或初夏)進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