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豆漿蛋糕:黃金比例×零失敗技法,柔軟濕潤的秘密全公開!

發佈時間: 更新時間:
豆漿蛋糕


老實說,剛開始接觸豆漿蛋糕時,我有點懵。網上的食譜五花八門,有的說要用燙麵法,有的堅持水浴法,還有的直接把豆漿當水用。試做了幾次,不是口感太紮實,就是豆腥味揮之不去,或者表面龜裂得像乾旱的土地… 氣得我差點想把烤箱扔了(誇張了啦,但真的很挫折!)。

後來我發現,豆漿蛋糕要成功,關鍵是找到一個平衡點。它不像傳統戚風那麼輕盈,也不像重乳酪那麼厚重,它有自己的個性——清爽、溼潤、帶著淡淡的豆香。摸索了快兩個月,參考了不下十份食譜,也請教了做西點很厲害的朋友,終於調整出這個我個人覺得成功率最高、風味也最平衡的配方。這個配方做出來大概是6寸圓模的大小。

核心比例在這裡(這是我反覆試驗的甜蜜點):

材料類別 材料名稱 重量/份量 百分比 (%) 關鍵備註 (血淚經驗談!)
濕性材料 無糖濃豆漿 60g 主軸! 必須是濃鬱的! 市售或自製都行,但務必是質地濃稠、豆香足的無糖原味豆漿 (太稀會失敗)。這就是豆漿蛋糕靈魂!
植物油 (如玄米油) 30g 選味道淡的,別用橄欖油或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也行。
細砂糖 (A) 15g 這部分先和濕性材料混合。
蛋黃糊材料 蛋黃 3顆 (大蛋) 常溫!常溫!常溫!
低筋麵粉 50g 必須過篩!過篩!過篩!
玉米粉 10g 幫助蛋糕組織更細緻柔軟。
蛋白霜材料 蛋白 3顆 (大蛋) 冷藏!冷藏!冷藏!盆子務必無油無水無蛋黃殘留。
細砂糖 (B) 35g 分次加入打發蛋白。
檸檬汁或白醋 幾滴 穩定蛋白霜,去蛋腥。
風味提點 (選用但推薦) 香草精 1/4 小匙 能很好地融合豆香與蛋香,讓整體風味更圓潤。
一小撮 提升甜味層次感

(食材:魔鬼藏在細節裡,選對是成功的一半)

配方有了,但食材選不對或處理不當,做出來的豆漿蛋糕可能就… 嗯,差強人意。有些坑我幫你們踩過了,分享這些細節,真的能讓成品提升一個檔次!

  1. 靈魂主角:無糖濃豆漿
    • 為什麼是「濃」? 普通稀豆漿水分太多,做出來的蛋糕體容易濕黏、支撐力不足,豆香也淡薄。濃豆漿的濃度接近牛奶甚至更濃稠一點,質地豐厚,豆香集中,是成就美味豆漿蛋糕的基石。
    • 市售 or 自製? 都可以!市售方便,選成分簡單(只有黃豆、水)、無糖、無新增的「濃」豆漿品牌(有些牌子會特別標示「濃」或「厚」)。自製的話,黃豆和水的比例很重要(我習慣是1:8或1:10,泡發後再打),煮好後務必過濾掉豆渣,而且一定要放涼到室溫才能用!熱豆漿會把蛋黃燙熟…別問我怎麼知道的(苦笑)。
    • 豆腥味的剋星? 有些人怕豆漿味,其實選品質好的黃豆(新鮮度很重要!),自製時加一小撮鹽一起煮,或者市售豆漿開封後稍稍加熱一下(不煮沸),都能有效減輕豆腥味。在蛋糕糊裡加點香草精更是絕配!
  2. 雞蛋:別小看新鮮度與溫度
    • 新鮮是王道: 雞蛋越新鮮,蛋白越容易打發且穩定,蛋黃也比較挺立。這對蛋糕的膨發和組織細緻度影響超大。
    • 溫度控制很關鍵:
      • 蛋黃: 要用常溫的!從冰箱拿出來至少放30分鐘。冰冷的蛋黃和油、豆漿混合時容易水油分離,乳化效果差,蛋糕體口感會變粗。
      • 蛋白: 要用冷藏的!冰的蛋白更容易打出細緻、穩定、堅挺的蛋白霜。打發前連打蛋盆和打蛋器頭都可以冰一下。
  3. 粉類:細膩是口感柔軟的關鍵
    • 低筋麵粉(Cake Flour): 這是基礎,筋性低,蛋糕才蓬鬆柔軟。務必過篩! 過篩不只去除結塊,還能讓粉類充滿空氣,拌入麵糊時更輕盈,不易出筋。
    • 玉米粉(Corn Starch): 這個小幫手很重要!它進一步降低了整體粉類的筋性,讓蛋糕體更細緻、更綿密,同時也能幫助定型(尤其對於這種濕潤度高的蛋糕)。一定要和低粉一起過篩。
  4. 糖:不只是甜味劑
    細砂糖溶解性好,顆粒細,不會影響組織。配方分兩部分加(A和B)是有道理的。

    • A部分(加在蛋黃糊): 幫助蛋黃打發(稍微攪打至顏色變淺、體積略膨),也能增加濕潤度。
    • B部分(加在蛋白霜): 分次加入是為了讓砂糖充分溶解,打出更細緻穩定的蛋白霜。砂糖是蛋白霜的穩定劑!
  5. 油:低調的潤滑者

    選味道清爽、無色無味的植物油。玄米油、玉米油、葵花籽油都是好選擇。避免花生油、橄欖油或味道濃烈的油。它的作用是讓蛋糕體保持濕潤柔軟。

  6. 酸度輔助(檸檬汁/白醋):

    幾滴就夠了!它能中和蛋白的鹼性,讓蛋白霜打發得更穩定、更細膩,組織也更綿密,同時帶走一點蛋腥味。是提升口感的幕後功臣。

  7. 風味點睛(香草精、鹽):
    • 香草精: 純天然的香草精(不是香草香精哦!)能溫和地融合豆香和蛋香,讓整體風味更和諧、更有深度。強烈推薦加入!
    • 鹽: 真的只要一小撮!它能神奇地凸顯甜味和其他風味,讓蛋糕吃起來不會死甜,更有層次。

(做法:一步步拆解,掌握關鍵手法)

好啦,萬事俱備,終於要動手了!別緊張,跟著步驟走,注意我標註的那些「坑點」「秘訣」,你也可以輕鬆做出成功的豆漿蛋糕。我會講得比較細,因為每個小動作都可能影響結果。

準備工作:

  1. 所有材料秤量好! 烘焙講求精準,別一邊做一邊找材料。
  2. 烤模: 準備一個乾淨、無油無水的6寸圓形蛋糕活動底模(活底模方便脫模)。不需要塗油也不需要鋪烘焙紙! 戚風、海綿類蛋糕(包括豆漿蛋糕)需要依靠攀附模壁爬升。塗油或鋪紙反而會讓蛋糕爬不高甚至塌陷。(這個點超級重要!)
  3. 烤箱預熱: 提前預熱烤箱至160°C (320°F)。溫度穩定是關鍵!建議用烤箱溫度計檢測實際溫度是否準確(很多家用烤箱都有溫差)。
  4. 分蛋: 小心地把3顆雞蛋的蛋黃和蛋白分開。蛋白放入乾淨、無水無油的打蛋盆(最好是金屬盆或玻璃盆),放回冰箱冷藏備用。蛋黃放在另一個碗裡,蓋上保鮮膜放室溫回溫。
  5. 粉類過篩: 將低筋麵粉和玉米粉一起過篩兩次!確保粉類鬆散無結塊。過篩後放在一邊備用。
  6. 豆漿確認: 確保無糖濃豆漿是室溫狀態。

正式開始:

[步驟一:製作蛋黃糊]

  1. 在放蛋黃的盆裡,加入細砂糖(A) 15g
  2. 用手持打蛋器(或電動打蛋器的蛋抽頭)輕輕攪打蛋黃和糖。不需要打到發白,只要糖溶解得差不多,蛋黃顏色稍微變淺、感覺有點膨脹感就可以了(像濃稠的醬汁狀)。過度打發蛋黃會產生氣泡,後續拌合時容易消泡。
  3. 室溫的無糖濃豆漿60g植物油30g混和在一起(先用小碗混勻也可以)。倒入蛋黃糊中。
  4. 用打蛋器充分攪拌均勻,成為乳化狀態的液體(看不到油花漂浮)。
  5. [關鍵手法開始!] 加入過篩好的粉類: 一次性倒入過篩好的低粉+玉米粉混合物。
  6. 用「之」字形或「Z」字形手法輕柔且快速地拌勻。用刮刀也可以,但要同樣輕柔。絕對不要畫圈攪拌! 畫圈會讓麵粉出筋,做出來的蛋糕會像發糕一樣硬實。拌到看不見乾粉就立刻停止!即使還有點小顆粒也沒關係,千萬不要過度攪拌。拌好的蛋黃糊應該是光滑、流動性還不錯的狀態。蓋上保鮮膜放旁邊備用,防止表面乾燥。

[步驟二:打發蛋白霜]

  1. 從冰箱取出蛋白盆,加入幾滴檸檬汁或白醋
  2. 用乾淨的打蛋器頭(電動打蛋器效率高),開中高速開始打發蛋白。 打到出現魚眼大泡泡時,加入1/3量的細砂糖(B)
  3. 繼續中高速打發,泡泡會變細緻,變成小泡泡時(濕性發泡初期),再加入1/3量的細砂糖(B)
  4. 持續中高速打發,蛋白霜開始出現紋路,變得有光澤,提起打蛋頭,蛋白霜尖端會彎彎下垂(濕性發泡)時,加入最後1/3量的細砂糖(B)
  5. [關鍵狀態!] 轉中低速繼續打發。 這時的目的是讓蛋白霜更細緻、更穩定,消除大氣泡。仔細觀察蛋白霜的狀態,當提起打蛋頭,能拉出一個短小而直立的尖角(蛋白霜尖端挺立不下彎),並且倒扣打蛋盆,蛋白霜也不會滑動掉下來,這就是乾性發泡(硬性發泡)狀態。豆漿蛋糕的蛋白霜打到這種狀態最佳,支撐力夠,不容易消泡,烤出來的組織才會細緻膨鬆又不會開裂得太厲害。注意不要打過頭,打過頭會變成一塊一塊的棉花狀,組織反而粗糙。這個狀態一定要掌握好!

[步驟三:混合麵糊 (翻拌技巧是靈魂!)]

這是決定豆漿蛋糕成敗的最關鍵步驟!翻拌不當,辛苦打好的蛋白霜消泡,蛋糕就膨不起來或者縮腰。

  1. 先取約1/3量的蛋白霜,加入到之前做好的蛋黃糊中。
  2. 用刮刀,以「切拌(J字刀法)」和「翻拌」手法結合,輕輕混合。 想像你在用刮刀從盆底剷起麵糊,翻蓋到蛋白霜上,同時另一隻手轉動盆子。目的是讓兩者初步融合,降低蛋黃糊的密度,方便後續混合。動作要快且輕柔,減少消泡。 拌到大致均勻即可,不必完全均勻。
  3. 將初步混合好的麵糊,全部倒回剩下2/3蛋白霜的打蛋盆中。
  4. [再次運用翻拌技巧!] 同樣用「切拌」+「翻拌」的手法,將麵糊徹底混合均勻。 動作要快速、輕柔、有效率。從盆底翻起,轉動盆子,反覆操作,直到看不見白色的蛋白霜紋路,整個麵糊呈現均勻、光滑、細膩且有光澤的狀態。切記:寧可有一點點沒拌勻的小白點,也不要過度攪拌導致嚴重消泡! 拌好的麵糊應該是充滿空氣感、質地蓬鬆、流動性適中(類似緞帶狀滴落)。如果麵糊變得水水的、稀稀的,那就是消泡嚴重了,成功率會大降。

[步驟四:入模與烘烤]

  1. 將混合好的蛋糕糊,從稍高(約15-20公分)的位置,緩緩倒入乾淨無油水的6寸圓模中。這樣可以幫助消除一些大氣泡。
  2. 倒入後,雙手拿起模具,在桌面上輕震幾下(約2-3次),震出內部殘留的大氣泡。
  3. 立刻送入已經預熱好的烤箱中下層。 溫度設定為160°C (320°F)
  4. 烘烤時間:總共約需 45-55 分鐘。 具體時間要根據自家烤箱實際爐溫和蛋糕狀態判斷!絕對不要在中途開啟烤箱門! 至少要等到蛋糕表面結皮、膨脹起來(大約烤20-25分鐘後)才可以隔著玻璃門觀察。開門太早,冷空氣衝入,蛋糕容易塌陷。
    • 判斷是否烤熟的方法(非常重要!):
      • 觀察上色: 蛋糕表面會隆起,呈現漂亮的金黃色(或者你喜歡的淺金黃)。
      • 觸控回彈: 戴上厚手套(防燙!),用手輕輕按壓蛋糕中心位置。如果感覺有彈性,按下去能快速回彈,沒有濕潤感或沙沙聲,通常就熟了。
      • 竹籤測試(最保險): 用細長的竹籤(或蛋糕測試針)插入蛋糕中心最厚的位置,快速抽出。如果竹籤乾爽,沒有沾附濕黏的麵糊,就表示烤熟了。
  5. 確定烤熟後,立刻出爐!

[步驟五:出爐與倒扣冷卻]

這一步是防止豆漿蛋糕塌陷、回縮的關鍵!
  1. 出爐後,立刻將蛋糕模從約30公分高處,往桌面用力「頓」一下(一次就好!)。 這個動作是利用震動讓蛋糕內部的熱氣散出來,減少回縮程度。
  2. 馬上倒扣冷卻! 找兩個高度一樣的杯子或罐子(或專用的蛋糕倒扣架),把蛋糕模具倒扣在上面,讓蛋糕懸空,底部有足夠空隙讓空氣流通。整個模具倒扣哦!讓蛋糕在模具裡完全冷卻(至少1.5-2小時,甚至更久,完全涼透為止)。 這個過程是利用地心引力,讓蛋糕體在冷卻過程中繼續定型拉長組織,保持膨鬆的口感。絕對不能心急!沒涼透就脫模,蛋糕中心沒支撐力,一定會縮腰塌陷! 我第一次做就是敗在這一步…

[步驟六:脫模與享用]

  1. 確認蛋糕完全、徹底冷卻後(摸模具底部也是涼的),就可以脫模了。
  2. 徒手脫模法(推薦,最不傷蛋糕):
    • 用手指沿著模具側邊的蛋糕體,輕輕地、小心地往蛋糕中心方向按壓,一圈按鬆。
    • 頂起底部活動底板(或用個杯子頂著底部往上推),將蛋糕連底板一起從側邊模圈中取出。
    • 再用手或薄抹刀(小心操作),從蛋糕底部和底板之間輕輕劃開、剝離,就可以完美脫模了。
  3. 脫模後的豆漿蛋糕,直接吃就非常清爽美味!你也可以簡單篩點糖粉裝飾,或者搭配水果、打發的鮮奶油(用豆漿打發的豆乳鮮奶油也很搭!)、甚至是淋點蜂蜜或楓糖漿。

【我的心得與貼心提醒】

  • 關於口感: 這個配方的豆漿蛋糕,口感偏向濕潤綿密中帶點彈性,豆香是溫和而舒服的,融合雞蛋和香草的香氣。它不是超級輕盈的戚風,但絕對不厚重紮實,是介於戚風和海綿之間的迷人質地。冷藏後風味更佳,豆香會更明顯一些。
  • 失敗的可能原因 & 解決方向:
    • 嚴重塌陷/縮腰: 1. 蛋白霜打發不足或不穩定(濕性發泡就拿去烤了);2. 翻拌時消泡過度;3. 沒有徹底涼透就脫模(最常見!);4. 烤箱溫度過低或烘烤時間不夠中心沒熟透。
    • 表面開裂: 1. 烤箱溫度過高(特別是上火);2. 蛋白霜打發過於硬挺(乾性發泡偏硬);3. 麵糊倒入模具太滿(通常7-8分滿就好)。其實豆漿蛋糕因為濕潤度相對高,有點小裂紋是正常的,只要不塌陷嚴重,不影響美味。
    • 內部濕黏/布丁層: 1. 烘烤時間不足,中心沒熟;2. 蛋白霜消泡嚴重,組織支撐力差;3. 豆漿水分過多或蛋黃糊太稀。
    • 豆腥味過重: 1. 豆漿品質或新鮮度不佳;2. 沒加香草精或檸檬汁;3. 雞蛋不夠新鮮也會加重蛋腥味。
  • 變化玩法:
    • 風味升級: 在蛋黃糊裡拌入少許磨細的芝麻粉(黑或白)、抹茶粉(先和少量豆漿或油調勻防止結塊)、或者烤好後刷上微甜的豆漿糖水。
    • 夾餡蛋糕: 冰涼的豆漿蛋糕中間剖開,塗上紅豆餡、芋泥餡、或清爽的檸檬奶油霜,就是超棒的夾餡蛋糕!
    • 杯子蛋糕: 用杯子蛋糕模來烤,時間要縮短(約20-25分鐘),更容易成功也方便分享。

豆漿蛋糕,真的需要一點耐心和細心。我第一次做也是塌得一塌糊塗,但摸清楚它的脾氣後,就變得順手多了。每次開啟烤箱看到完美膨脹的金黃色蛋糕體,聞到那股融合豆香和蛋香的溫暖氣息,就覺得所有的等待和步驟都很值得。這個清爽不膩的滋味,特別適合臺灣濕熱的天氣,或者送給喜歡豆製品、追求健康一點點甜點的朋友。試試看吧!別怕失敗,享受這個親手創造美味的過程。

Q & A (你問我答)

Q1:為什麼一定要用濃豆漿?用一般早餐喝的豆漿真的不行嗎?

A:真的強烈建議要用濃豆漿!我試過用普通的稀豆漿(像統一或光泉那種盒裝),結果做出來的蛋糕體非常濕黏,組織很密實,吃起來口感很怪,豆香味也淡到幾乎沒有。感覺整個蛋糕糊吸收太多水分,支撐不起來。濃豆漿質地像牛奶甚至更濃,提供足夠的固形物和風味,才能做出柔軟又帶點Q彈,豆香也足夠的豆漿蛋糕。這點真的是基礎中的基礎!

Q2:蛋白霜打到硬性發泡好難判斷,打到濕性發泡可以嗎?

A:我強烈建議打到乾性發泡(硬性發泡)!豆漿蛋糕的麵糊因為有豆漿,濕度比一般戚風高一點點。如果蛋白霜只打到濕性發泡(尖角下垂),它的支撐力比較不足,在拌合過程和烘烤初期更容易消泡,導致蛋糕膨脹不起來,或者出爐後嚴重回縮。打到硬性發泡(直立小尖角),蛋白霜結構更穩定,能更好地「撐住」整個蛋糕體,減少失敗率。多練習幾次觀察狀態,一定會掌握!

Q3:家裡沒有低筋麵粉,可以用中筋麵粉嗎?

A:不建議直接用中筋麵粉完全取代! 中筋麵粉(一般家用麵粉)的蛋白質(筋性)比低筋高很多。如果直接用中筋,做出來的豆漿蛋糕口感會偏硬、偏紮實,失去該有的柔軟蓬鬆感。如果真的買不到低筋,可以嘗試 「中筋麵粉+玉米粉」 的替代方案:取配方中需要的總粉量(低粉+玉米粉共60g),用 「中筋麵粉48g + 玉米粉12g」 的比例混合均勻後代替(相當於用20%玉米粉降低筋性)。但效果絕對沒有直接用低筋麵粉好,口感還是會略紮實一點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